“每天睡足8小时却依旧感到疲惫,头发一天就油腻,肚子无缘无故变大……”杭州的王女士(化名)最近感到全身不适,每天早晨都困得难以起床,即使休息了足够的时间,仍感觉头昏脑胀,像是被灌满了铅。原本合身的裤子变得紧绷,肚子鼓鼓的却没吃多少食物;更糟糕的是,脸上油光闪烁,头发刚刚清洗却又粘在一起,舌苔厚腻,边缘还有明显的齿痕。经过医院咨询,医生告诉她这是典型的“湿气重”,若继续拖延可能会加重疲劳、影响睡眠,甚至诱发其他健康问题。其实,像王女士这样受湿气困扰的人并不少见,尤其是在潮湿的季节,许多人会出现疲倦无力、肩颈酸痛、肚子膨胀、记忆力减退等症状,所有这些都可能是湿气在作怪。
“眼前无长物,窗下有清风!”随着三伏天的到来,阳气最为旺盛,气温也是最高的时节。民间有句话:“千寒易去,一湿难除。”三伏天暑湿交织,正是祛湿的最佳时机。你有被“湿气”盯上吗?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山院区(杭州市肿瘤医院)中医护理团队主管护师陈蓉介绍,湿气的来源一般分为两类:一种是“外来的湿气”,另一种是“自身产生的湿气”。
“三伏天是雨水最多、空气湿度最大的时期,这种‘环境湿气’容易渗入体内。比如淋雨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、出汗后立即洗冷水澡,都可能导致湿气入侵,这就是典型的‘外来的湿气’。”相较于外部环境造成的湿气,日常生活中自身无意中产生的湿气则更为普遍。陈蓉表示,夏天很多人喜欢吃冷饮,像冰西瓜、冰奶茶和冰镇啤酒,看似一时爽快,却会使脾胃运化乏力,导致体内水湿难以排出;部分人偏爱甜食、油炸食物和重口味菜肴,这些食物容易在体内积累,形成“痰湿”;此外,有些人在夏天懒惰,长时间久坐或躺卧,缺乏运动,导致身体气血循环减缓,水湿则无法排出,形成“越不动越湿,越湿越不想动”的恶性循环。
陈蓉指出,湿气重的典型症状包括六大表现,大家可以自查:面部油腻、面色发黄暗淡,头发出油明显;舌苔厚腻,舌体胖大,边缘有明显的齿痕;食欲下降,常感辅胸闷腹胀;身体沉重、易感疲倦,醒来后仍觉得头昏脑胀;大便不成形、黏附在马桶上;皮肤重复出现湿疹,女性白带增多、男性阴囊潮湿。如果出现多项症状,说明身体已经发出“祛湿警报”,需要及时调理。
那么,三伏天该如何科学“祛湿”?如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。陈蓉建议,三伏天应多摄入红豆(需炒制以减寒性)、冬瓜、山药等健脾利湿的食物,建议通过煮粥、煲汤或清炒等方式食用,来改善湿气引起的消化不良。同时,应避开“增湿”雷区:少吃冰饮、刺身及其他生冷食物,蛋糕、奶茶等甜食,油腻和辛辣刺激的食物也应减少摄入;另外,水果不能完全替代主食,尤其是芒果、榴莲等湿热水果应适量食用。
“中医认为‘伤于湿者,下先受之’,环境潮湿是湿气入侵的重要原因。”陈蓉提醒,三伏天期间应保持居室通风,潮湿时使用除湿机或空调进行除湿;不穿未完全干透的衣物,淋雨后应及时更换。运动方面,建议在清晨或傍晚进行快走、瑜伽、八段锦等轻度运动,以微微出汗为宜,避免过度出汗损伤气血。运动后需及时擦干汗液并补充水分,切忌直接吹空调或洗冷水澡。此外,睡前用艾叶或生姜煮水泡脚15分钟,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驱散寒湿。
另外,对于排湿,陈蓉建议在三伏天按摩水分、阴陵泉和丰隆等穴位也有助于排湿和利水消肿。按摩时可使用大拇指或中指指腹进行轻柔的环旋活动,以穴位感到酸胀为度,按揉2分钟为宜。水分穴:从肚脐起沿腹部前正中线直上1横指处即为此穴。阴陵泉:用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(胫骨内侧)由下往上推,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,在胫骨向内上弯曲处可触及一凹陷处即为此穴。丰隆穴:确定腘横纹与外踝尖连线中点水平线,从胫骨前缘沿该水平线向外2横指,在腓骨略前方肌肉丰满处按压有沉重感即为此穴。这样科学有效地控制湿气,让你的身体保持最佳状态,重拾健康活力,尽在J9九游会。